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前两句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后两句诗**诗人余光中所译。
在我看来这四句诗是对《少年派》最好的诠释,李安骨子里是个东方儒者,但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真实的原始的生命力,正如《老无所依》里从原野里冒出来的恶者,或是如《黑暗骑士》里不断挖掘人性之恶的小丑。它化为一只老虎在不断地折磨着这位东方儒者的灵魂,于是当他决定把这种善恶的交织诠释出来之时,就化为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一个?
是第一个占据了电影百分之七十以上时间的美轮美奂的故事,少年派独自与孟加拉虎**、帮助、共处的海上漂流故事,还是关于母亲、厨师、水手和“我”四个人为了生存互相杀戮的故事呢?
真正的好电影是需要你去更深的解读的。其实有第三个故事,也许是李安心底最深的咆哮。更为绝望和幽深黑暗的是讲述人没有讲述的故事,即隐含在叙事部分空白处的情节。有网友通过对李安叙事手法的熟悉和揣摩,将未展露出来的故事丰满成有逻辑关系的“第三个故事”。第二故事的四个人物存在,厨师对应鬣狗,相继杀了斑马对应的水手和猩猩对应的母亲,然后派对应的老虎,最后杀死了鬣狗。派杀了厨师,但他后来是怎么活下来的,却跟船上的尸体有关。通过无人悬浮岛的母亲身体外形等解读,观众可以做出以下的合理猜测——派在极端**的环境下,老虎兽性上身,爆发了人性中最黑暗残忍的一幕,他吃了母亲的尸体。派最终得救,老虎头也不回地走进森林,意味着兽性从派的身体中消失,人性中的善恶美丑重新归位。
内心有猛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老虎,而我们不愿正视或看不到他人的内心,通常都有一个令人战栗的疯狂和野蛮滞留其中。这是对灵魂最深的挖掘,李安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在电影里展现出来,也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老虎必须归位,否则这个世界将走向**。于是他没有讲述出来,他知道那些心底有一只老虎的人会产生这样的共鸣,这样的思考就是这部电影所能到达的终点,而另一个起点是由每一个读者去前行的。你选择了相信哪个故事,你就选择了什么。
在细嗅蔷薇,这也许是陈晓楠的《冷暖人生》所散发的气质,那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身处冷酷的人生,却有如暖的心灵。派身上的理性和对信仰的追求**着这个时代人的灵魂成熟状态的**,而李安在派身上所汇集的元素足以**这个时代人所能经历的心路历程:苦难—救赎,等待—希望。而李安一定是看过《**》约伯记的,他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对信仰的疑惑和思考。我一直相信,一个人信仰的深度和他对信仰的怀疑的深度是成正比的。肤浅的依靠只是盲从。经历过困惑和怀疑之后再愿意跟随才是真正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是可以转化外在的残酷现实**,但是它能转化内心那只老虎的咆哮吗?
李安给出了答案,但是他对于老虎的离开是带着遗憾的,他没有和它好好告别。他是有信的,但是他的信里带着一种诗意的疑惑。
也许老虎也是我们生命一部分,我们相信它终会离开我们。
只是,那一天,我们的生命会如何呢?我们是会像李安一样怀着遗憾还是欣喜呢?
也许是生命的盛宴落幕之后,泪流满面。
本文作者:高雄
无常逐一升起和幻灭,我对你赤子之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