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余华,想到《活着》,听到《活着》,想到余华,之间的承接没有丝毫的阻塞感。去翻阅一本名声在外的作品,多少会事先揣着满怀的期待,尤其是看到序言中余华亲笔的那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时,仿佛一道电流通过,活脱脱的一个激灵。
等到一页一页地开始翻阅这部作品时,才发现其实余华把笔触放得很*实,乍一看之下甚至是有些*淡。余华从来不是一个很具有煽动力的作家。可是,《活着》恰恰就是在一个*铺的叙述方式、简单的故事框架和没有卖弄任何花哨的语言之下,让读者在合卷的那一刻,惊讶地发现——一滴水的落下,引起了一片湖的涟漪。这种震撼不同于极度的夸张、无限的对比和劈头盖脸的气势所带来的震撼,它仅是蕴含于一片*实与真实之中的一滴水,涟漪散开,一下一下又一下地震慑人心。《活着》就是如此,随着阅读进度的推进,仿佛一根楔子被一下一下地砸进心里,等到读完的那一刻,心已被穿透了。
为活着而活着,福贵经历一生的苦难,包括自找的,也包括世道硬塞给他的,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还活着,为活着而活着,死皮赖脸地活着。年老的富贵赶着同样叫福贵的老牛在田间耕作的一幕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在由最后回到这最开始的一幕时,我莫名地感动,这个一生坎坷的人,这个身边所有的人都已逝去孑然一身的人,竟依旧如此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仿佛,几十年的岁月只是极大地扩充了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这几乎是一种超然的乐观。我想,在所有人看来,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韧性,在承受了无比巨大的一辈子的苦难之后,他与现实的关系会变得极度紧张。可是,在福贵这个人身上,却看不到这点,或者说,在他侃侃地讲述自己的一生的故事时候已经看不到这点了。他以一种高尚的宽容与现实的世界和解了,并且以一种*淡而震撼的方式彰显了“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于是那层关系不再紧张。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思想之下,《活着》给活着的千万人带来了一种感动。
活着,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在几十年的苦难中打滚地活着,在这之中,活着不被诠释为一种过程,而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无论幸福或是不幸,生命只是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些孤零零。如余华本人所言,他写出了一部高尚的作品。
本文作者:青衫磊落
公众号“启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