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的故事,当我读完的那一瞬间,我总觉得那是在写我自己,写我孤独而寂寞的成长。只不过换了人物和场地,换了时光和轮回。我可以想象出那样一张映照在冬日的壁炉旁的瘦小而脆弱的脸,眼神忧郁、游离而充满生命的力量。我还没有把普鲁斯特读完,更别提去懂他。所以我需要时间,需要那种力量。
同样是爱讲文艺的法国人,有个人则把视野投向遥远的东方一块偏僻而贫瘠的土地,然后在那里挖掘人性与爱、挖掘痛苦与美丽。没错,这个人就是杜拉斯。几年前在图书馆曾借来杜拉斯的一本书《*静的生活》,读到一半便读不下去了。在面对情欲、爱情、**和背叛的时候,人性会经历怎样的变化——那时我尚没有读出其中的意义。故事在变,人物在同一个时空下也不停在变,经历爱情的狂欢,欲念的躁动,最后面对沉痛的**和*静的让人害怕的日子——让一个人去孤独地想念旧时光,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故事的背景那时依旧停留在法国,作者心灵的故土之一。《*静的生活》其实昭示了太多生活不*静的隐喻。很多年后,当我再捧起这本书,光阴早已轻易击碎了残留在我内心的恐惧与渴望——内心早已变得沉静而安稳,仿佛爱情、**、背叛与孤独,所有的所有都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终于明白原来弗朗索的悲剧不是假想与虚设,而是沉默在生活最深处的暗流。一旦潮涌,无可**。
当太*洋沿岸的海风掠过湄公河岸的稻田,故事就要发生了。在《情人》、《**北方的情人》、《抵挡太*洋的堤坝》问世的时候,你会瞧见杜拉斯的另一种景观。父亲、母亲、男人、女人、性、爱与彷徨。完全将故事、人物、独白与镜头融合在一起。用沉默的语言和“她与他”去见证爱情与幸福、悲伤与孤苦。那些在黎明到来前就死掉的爱情,在雨季未至前就枯死的情欲,以及躁动在黑暗中的欲念的狂潮,统统成为一种象征——赤裸裸的,站在湄公河沿岸的贫瘠与落败之上。 你只要窥看一段这样的场景,就会明白所谓人性的残缺不全。有时候这样的残缺不可弥补、无可救药。
一次又一次翻开这些电影一样的书,脑子里总浮现同样的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一开始定格在你脑海里的形象--贫苦、落败、铺满灰尘的青春笑脸,把灰尘抹掉后,是初生的爱情,鲜嫩的,流着处子的血。爱情在哪里绽放,也在哪里**。于是不断追寻、自我折磨、直至生命衰败、**。杜拉斯讲的故事很多,在熙熙攘攘的广场,在空旷无际的大河,在充斥着道德泥泞的家庭,在无人问津的心灵深处。拷问灵魂。
后记
她在宽阔的河堤上等着他,阳光粼粼地洒满整片天空和稻田。 河水宽白如衣带,漂流着。她知道他不会再来,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等待。有人说爱终究无可抵御,不顾一切,冲向**。——这一篇继续讲法国情人杜拉斯。
本文作者:梵谷的悲伤
男 の 身行天地间 の 辋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