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他忍痛背井离乡,初到巴黎。这时在巴黎还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位天才艺术家。巴黎的车水马龙、繁华胜景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称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走进匆忙而*凡的人群,淡定从而容。可也只要他自己知道内心所背负的沉痛。
巴黎的一个夜晚,金碧辉煌的演奏大厅,大家都在屏息凝神等待另一位早已极具盛名的钢琴家--李斯特的出现。灯光突然暗了下来,紧接着整个大厅开始流淌出华丽的乐章。人们陶醉在这场盛宴中,无人察觉何时灯光已经渐渐亮了起来。钢琴声渐息渐远,大家依旧沉浸在流畅而充满感情的钢琴声中。演奏者**鞠躬致敬。这时人们才发现演奏者并非李斯特,而是初到巴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肖邦。肖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惊艳了整个巴黎。
在肖邦逝去的的一个多世纪里,游走在塞纳河畔扶栏倚看巴黎胜景的陌生人、**小小的艺术家——不计其数。但也只有极***能够像肖邦那样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里,作为异乡人,为巴黎涂上一层只属于自己的色彩。如果说肖邦为巴黎涂上的是沉郁而又激昂的蓝色,那么另一位艺术家——普鲁斯特,则为巴黎涂**炫目而多情的紫色。普鲁斯特是既浪漫、**、多情而又富于幻想的梦幻巴黎人。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契合巴黎这座城市的基调。
在《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还没正式发行之前,诸多的评论家都不看好它的前景。甚至作者的弟弟都说:要想看完这部书,需要大病一场或者提前砸断自己的双腿,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把它读完。当我把厚厚的几部书捧在手上的时候,我完全理解这段幽默的话。
看完《在斯万家那边》,就已经被作者所折服。在漫长的童年记忆之光的带领下,作者展开了一副漫长而曲折的画卷。夏季闷热的窗前一注熹微的灯光,邻居家园子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儿时相互交好的几位玩伴,懵懂无知时爱过的那个少年。仿佛时光一下子被文字拖长了好几倍。蔓延在回忆枝梢的又是回忆,生长在岁月枝头的仍是伟大的岁月。有时你会觉得时间停在那里,等着一个又一个人的出现——诉说、独白、悲伤或者寂寞、欣喜或者欢颜,最后退出舞台。紧接着又只剩作者自己,蹲坐在巴黎郊外被铺满鲜花和绿草的空旷原野上,是黎明,也是黄昏。
总之,一个人的时光总是如此美好。复杂交织的爱情,懂或者不懂,都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渐渐沉浸下来的深夜,没有星光,只有游走在作者内心的忧郁、痴想、执着、困惑与**——所有的一切胶着在一起。
后记
有朋友说,喜欢听我讲巴黎。今天这两篇文章,继续讲述艺术家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法国。一切已成往事,因而取此篇名。
本文作者:梵谷的悲伤
男 の 身行天地间 の 辋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