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语气词。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出自《 诗经· 小雅· 车辖》。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 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你要百分之一千万相信有一个人会伴着时光不紧不慢的向你走来。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由用户上传分享,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