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伊吹五月 文/清欢
“入红尘婆娑为何偏求不昧三世因果”
“不知心向何处系,何来解脱”
在很久以前,流传着一首歌,歌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地方,住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叫若者。她很小就继承了祖上的家业,有无数的仆人女佣服侍她的出行坐卧。渐渐地,这个女子出落得貌美如花,各地的男人见过她的,都想要与她结为连理,共度余生。他们深爱这个女人,甚至连能看见她的面容,听见她的声音都会心生安慰,于是很多人甚至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女人居住的地方住下。于是这个地方渐渐繁华起来,成为了一个城市。而这个女子却不爱任何人。她总觉得此生,就是为了要见一个智慧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人而来,若不得见,便宁愿孤独一生。于是有一天,当她偶然听见一位修行者在讲法布道的时候,被精妙的道义感动,突然心生仰慕。她找到了那位修行者,问他所说的奥义是从何而来。修行者说,我乃佛门纳子,是比丘,此法为师尊所传。若者听闻他讲说妙法,又描述世尊之像,突然从心中生出了要一见这位大智慧者真颜的想法。这时候,一个受她供养的修行者劝告她说:您最好不要动这种念头,因为您与佛没有相见的缘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见到他的。但若者已下定决心,她回家之后,遣散所有仆众,变卖地产,带着供养佛祖的金银去找寻世尊。
若者开始了艰难的追寻之路。可就像那位修行者所说,她后脚来,佛陀就已经前脚离去。两人永远只差一步,或者是山崩石路而不得见,或者是师尊突然被人叫走说法而不得见,或者是河水突然暴涨无法渡船而不得见……总之,她和世尊近的时候能看到他远远离去的背影,却永远……不得见。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若者从明眸皓齿,变成了满脸褶皱的老妪,她已经为了见到那位大智慧者耗尽青春,布施尽了家财。
终于,她听说世尊停留在某一处,于是穿着破烂的亵衣蹒跚地去找他。在行至门外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她的样子,都嘲讽她的丑陋和贫困。她此时悲喜交集,于是将自己的身世说与众人听。大家听后都被感动了,有人为她指出世尊歇息的树林。她急忙赶去,但在经过一条溪流的时候,她看见自己倒映在水中又丑又脏的样子,不禁想起当年上路时的青春年少,于是感慨万千,决定在河水中沐浴干净。之后再换上路人施舍给她的干净衣服,抱着崇敬的心,心满意足的举步进入森林。树林里已经坐了很多比丘和比丘尼,他们都一言不发,若者心中被激动地喜悦鼓舞,快步往里走着,已经看到了佛陀歇息其下的树冠……就在这时,她突然听见那边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讯问身边的人,那人哭着说:佛陀刚刚已经涅盘了……
业力不济,即使用尽一生追寻,依旧——不得见。
“若者,心动即是错,是么。若者,惟放手才是,洒脱。见拈花便微笑是般若,为何。” 歌中一开始便喃喃低诉,叹惋这个执着追寻的姑娘。因若者离**,永永远远差一步,跨不过,便是海角天涯。此处的“般若”是佛教中表“智慧”的词,但这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显然若者并未参透个中道理,只知追寻道,却不懂悟道。她应像佛祖拈花,而迦叶了然一笑那般,这才是般若。
“若者,早该参透这,结果。若者,有灵犀不需,说破。灭却心头留无边月色。”是啊,当初听比丘告诫时,就该参透这结果。事实上,若者对这结果应是早就了然于心,也早该明白结局不会有任何改变,只是舍不了最初的心动,灭不掉那份悸动,于是无法留下那片*静的无边月色。
“观,秋水天连,未曾见,白鸟湮没。不是说,归雁潭寒影落,便能割舍心中,这团火。”人生在世,具“色、香、声、味、触”五识,又因为这五识感知整个世界,见妙乐便生爱慕,欲亲近之,此,便为“爱染”。如若小儿食蜜,未尝之时,心中已然于甘甜生“贪着”之意,即使已经吃下,还会想要再食,如求而不得,心中不乐,烦恼便由此来。为脱此烦恼,千百年来无数修行者寻求清规戒律,不食人间烟火,不解人间风情,一心求脱离此苦海,不语、不闻、不见、以断除五识为精金法门,力求不动心。却不知居本座而不乐。向往极乐之心。与小儿贪恋蜜糖之意并无分别,已然是贪着。所以若者的追寻,并无错。有“爱染”有“贪着”是无法避免的,不是天天克制心中的欲念,扼制人的自然本性,看归雁寒潭就能消除的。业力无法悖逆,相见分离如是定数,人世亦是修心正途,如若安心,夏有凉风冬有雪,日日是好日。
“若者,不想也是错,是么。若者,持手未尝不,洒脱。心如琉璃也会被尘埃,招惹。”想来,若者其实也是一个心如琉璃,不被尘世所染得高傲女子。权威,荣华,景仰,歆羡,一个女子在尘世中用尽一生想追寻的她都视为粪土。若要说若者一开始的心动便是错,那么,不想就是对的了么?若是若者没有心中追寻的明月,早早便放弃了,她或许就带着她的万贯家产,随随便便就找个人嫁了。可她也不会幸福,因为她的心是如此高傲,世间的凡夫俗子没有人能够容纳,没有人能让她交出这颗心。她也只会*淡一生,含恨而终。虽说最后若者始终没见到世尊的样貌,也多少含“恨”,但这“恨”,许是有满足的。就如歌中唱到:持手未尝不洒脱。将家中所有奴仆遣散,家财散尽,只因一念,还是注定会幻灭的一念。若者,未尝不洒脱!
“善花开,结怨果,人生既痴缠,为何会是错。”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人听了这个故事后的不解与叹惋。是啊,既然心动不是错,追寻不是错,为何结果会是错?我想,它们都没有错,只是若者过于执着。有的人倾尽一生,都无法遇见茫茫人海中对的那个人,而若者,无疑是幸运的,她终于遇到了生命中药追寻的那个人,还是在风华正茂时。想要追寻,源于“爱染”,不顾一切地追寻,源于“贪着”。既已得天机,何不洒脱放手?放手并不**放弃心中的那弯明月,只要如佛祖拈花一笑那般自然,顺应必然发展的规律,自然悠然自得,也就能留下无边月色。若者幸运地早的天机,却不释然,反执着而行,才会造成最后的凄凄然。而结局也并不是让人难过的,因为若是早就参透里面的禅机,心中就该释然,只是释然的早晚罢了。这不禁让我想起高阳公主,那个如若者般高傲的女子,也是大唐颇具争议的一位公主。身为唐高祖李世民最宠爱的小女儿,注定她身世显贵,也注定她的眼光会高于一切,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远远不能让她满足,他不是她心中的丈夫,只像一个臣子,她追寻的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于是便有了她和辩机的故事。或许这很难令人接受,一个公主,怎么和一个和尚走到一起,何况公主还是已婚之人。可是细想,却也不难接受。辩机是一个修行之人,超凡脱俗的气质是公主未见过的,他也不怕公主的威严,不会对她毕恭毕敬,与她交谈能淡定自若,况且两人年纪相符,自然会让公主心动。时隔千年,千年后的我们无法揣测他们所想,只是结局已经注定。她们俩没有一个好的下场。事情败露,辩机被腰斩,而高阳也怀着一颗怨恨之心度过了几年,也因谋反之案自尽。这悲惨的结局,也是高阳的过于执着而造成的。能在有生之年遇上辩机已是幸运,也该满足。只是高阳已是已婚之人,辩机乃修行之人,两人之间在未遇见就已相隔千沟万壑,无法逾越。而高阳却不肯接受命运,执意要与辩机在一起,便经历了这注定的结局,还让辩机这位有为青年英年早逝,下场凄惨。缘起缘灭,皆有定数,不该强求。缘分来了,便好好把握,缘既灭了,就该离开,就该放手。
我觉得,此生即来之,便要安于*凡或精彩,既如此,为何非要追逐来世?停步的开始,便是解脱。有一个可一生追寻的人,是幸福的。就是终其一生,不得见,知他在今世,与自己同生于一片大地上,已满足。其实歌中未尝没有道出若者之心——
“若者,已然圈定了,结果。若者,索性不必去,说破”
“尽我一生证明曾经爱过”
“心系何处,不求解脱”
文章灵感来源于墨明棋妙古风歌曲《若者》。
本文作者:田牙牙
在自己的世界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