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源于渡边或说**文学惯有的叙事风格?
总之读罢这个故事,第一个感觉是,腰封上的介绍有些言过其实,太夸张了。
简单的概括,这是一个关于三角婚外恋的故事。而且是司空见惯的男上司和女**搞在一起,女**为了**对原配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情之类云云。
若是放在**的环境,或者说让**的作家、编剧来讲述这个故事,是可以想象的惨烈、狗血和无聊,腰封上的介绍,符合的也是这类故事。而非《爱在原野尽头》。
被誉为情爱大师的渡边笔下的这个故事,且在日式翻译腔的作用下,有着其特有的味道,节奏舒缓,并不激烈。
即便是在描述迪子自认为已经十分卑鄙、是在向阿久津的夫人挑衅的言语,也并未显得十分刻薄——当然,在力求**的第三者中,迪子如此已是相对比较温和的了。
即便在故事的最后,以夫人的**为结束。但这场**,却仍未给我带来震撼或是揪心感。是因为早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局?或者是因为同类题材的故事已经看的太多,所以已经略微麻木。
其实静下心细想来,若是放在现实里,而不是做一个故事去听,这样的三个人会是令人十分不舒服的。
作为一位女性,对迪子这样的第三者的角色,我应是十分厌恶的。不管第三者以爱为借口,有着多么高尚的理由,都是不能被原谅的。
然而当以一位旁观者的视角,跳出故事,站在外面去看这三个人的时候,情况便有些不同了。
书里的很多内容,迪子在质问着自己,也在问着读故事的人。
人们为何而爱情?婚姻和爱情哪个更重要?男人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态度、与女人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有着多大的差别?等等等等。
书里的一个人物,对其笔墨并不多,但却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会让我觉得,这个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投身于故事中,对读者、对故事里的人加以引导,也表达着自己关于婚姻、关于情爱的看法和观点。这个人便是所长。
所长一直游离在故事之外,但却在冥冥之中影响着迪子,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走向。
我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这让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仍不至于使人厌烦的同时,反而带给人更多的思考。让人愿意在这样一个不紧张、不逼迫,却又认真严肃的氛围里,去思考婚姻与爱情。
对这个故事而言,尽管不会认同更不会**,但我理解着迪子。而对夫人这个女人更是充满同情。唯独不喜欢的,甚至是讨厌的是阿久津,他无疑是酿成三个人悲剧的最大杀手。
不愿破坏婚姻的安定,却又贪恋着年轻而美丽的迪子的爱情和身体;不愿与夫人离婚娶迪子,却又对迪子相亲耿耿于怀不希望迪子嫁人——阿久津想怎样?无非是想同时占有这一切。以两个女人的痛苦,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什么爱,什么不想伤害,这都是借口。
说到底,这是个既无责任心,又懦弱没有担当,且**不住自己内心和身体的欲望的男人。
不值得。
迪子的糊涂不值得,夫人的死更不值得。
私以为,婚姻和爱情。对男人、女人而言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吧。
而无论是在婚姻还是爱情中,女人从来都是处于弱势。
很早之前,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略有偏执,但是大概可以用来为此**结。
在一场爱情中,女人享受的是爱情,而男人享受的是女人。
本文作者:语十七
何不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