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停水了,走廊的灯灭着,517门缝里溢出微弱的灯光,原来只有我醒着。我先前一直以为当人身处在黑暗之中的时候,遇见光明绝对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然而当这件事情真正的发生了,才发现欣慰不过是一个引子,是为了接下来让你更好的孤单......
我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目光里的人,所以也从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现实生活中我总是在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却又在背地里写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聊以**。从来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寂寞的人,但其实寂寞已经刻进了骨头里,烙在了脸上。
我明明就是一个被自己发配到杳无人烟的虚处强迫自己假装与世隔绝的人。说实话,连我都不知道是哪一天,自己就默默的把顾城的《避免》当成了座右铭——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我不喜欢无缘无故的聊天,尤其是聊感情。朋友说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定律即幸福有期,即便人不注意,结局也会匆匆来临。其实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当真的开始与人敞开心扉的时候,谁不是抱着地久天长的愿望?又有谁会告诉自己所有感情都是暂时的,终有尽呢?
米兰·昆德拉有句话如是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我是一个不太能从容面对离别的人。也许是自小的成长环境造就了自己格外珍惜人世间情感的性格,所以我对那些与我坦诚相待的人,纵然只是一面之缘,离别时也会依依不舍。
毕竟在一个被重重利益所包围的大社会环境之下,肯把真心掏出来与人相见的真是少之又少。我想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生活中的我才会变得如此的小心翼翼。我知道亲情,友情,爱情会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地斑驳,腐朽,风化,直至消磨殆尽。但是我还是想把这种消散的过程尽量的变得缓慢一些。
我并不是不想与人相遇,我只是想把最痛的离别放到最后......
生活中总会有些人与你不期而遇,然后又不告而别。我深知自己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够把人看透;即便是看透了人,也看不穿命运。有些人选择了放低自己的感情线,抬高自己的泪点,努力让一切变得不痛不痒,这样便可以收放自如的面对人情的每一个过场。然而我却不想这样。
先前听说过一个“六度分隔”理论,即是通过六个人,便可与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相识。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认识太多人的必要。因此我朋友不多,但却格外珍惜,我把每个朋友都视为我世界的“六分之一”。
与选择放低自己相比,我想我更喜欢等。等那些不确定的人,带一些感动或者惊喜,甚至只是*实的心与我相遇。但这话说来容易,貌似是吞吐间的几口空气而已,然而真的做起来又十分难捱。所以在生活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时刻会有“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
听人说“孤单”“寂寞”一类的词语被现在的人玩儿烂了。但是生而为人,谁能不孤单呢?人又不是机器,只要有感情,便多多少少的会孤单吧。记得我在写关于《伊豆的**》的一篇文学评论里说过,人生无非就是在孤独的道路上反复被温暖的过程。我想在孤单以后,定会遇上一个温暖的人。而现在的我,并不是刻意地玩弄孤独;只是相比于同那些可能遇上的烂人浪费感情来说,我选择了更好的孤单。
愿一切该来的不来之前,我永远都会像今夜不眠的我一样,走过一段人生沉寂且漆黑的楼廊,遇见一线光芒,然后欣慰地孤单着。
By Allen
2014年5月21日 04:39:41
本文作者:和*路80号
保持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