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七月与安生》有感
文/郑喜多多 新浪微博:@郑喜多多
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题记
抓住盛夏的尾巴,坐立咖啡厅的小窗台下,暖拿铁的袅袅白气氤氲鼻尖。
缓缓翻开薄薄淡紫色的封面,不紧不慢,像是开启一段尘封往事,嘴角会不经意掠上一抹笑意。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轻描淡写的字迹——七月与安生。
七月,沉稳乖巧、安静温柔。
安生,放肆张扬、四处流浪。
七月说,她和安生,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两个女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是彼此的镜子,冥冥之中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引人入胜又暗藏伏笔。亲情、爱情及友情,无不包括在内。当然,我想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对自我的认知,这亦是一种选择。
安生不像七月漂亮,安静。才貌相当,七月与家明在一起,在众人眼里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所谓的主角光环也不过如此。可是,真实的人性却不像人所希冀的那样,人,都会对自己截然相反的人感兴趣。而这截然相反,我想,就是象征着埋藏的,被压抑的那部分自我吧。于是,我们自然会经不住感到好奇,想去窥探,想要接近,又诚惶诚恐。故事里,是从安生对家明的吸引来表现的。
七月第一次带安生见家明,有一段安生与家明的对手戏。在我看来,这就是三人关系的揭露。安生问家明:“你喜欢七月什么?”家明反问:“你喜欢七月什么?”安生回答:“我喜欢七月的一切!”家明也答:“七月的一切我都喜欢。”改编后的故事别有韵味,也应该是别开生面之处。一开始肆无忌惮的对白,看过结局后却令人不胜唏嘘。埋下的伏笔之深,在**大白时的连根拔起,才最为痛心。
后来安生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给七月寄来的明信片,却无一例外,“问候家明”四个字端居在手信的末尾。这是否印证了安生曾说的“我喜欢七月的一切”呢?究竟是爱情,还是爱屋及乌的表现?我认为,答案是后者。她爱的是七月,一直都是七月,那是她早早做出的选择。不论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两人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最终心生间隙,渐行渐远,她仍旧对着咆哮的七月哽咽说出那句“家明和你我肯定是选你啊。”安生爱七月,早已超出了单纯友情的界限,也绝不是爱情的范围。
故事中,家明这一角色的摇摆不定,令我想起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与白都是美好的象征,但是无论选了哪一个,另一个都成了遗憾,总觉得失去的那个才是好的。我想,爱情的选择,亦是一种人性与之俱来的贪欲吧。
今年《七月与安生》被搬上荧屏,阔别经年的原著又被我翻了出来,新孕育的电影版给予结局以巨大转变。
家明逃婚后,七月剪去长发,安生一样的俏皮短发,她背起行囊,离开想要安稳一辈子的镇江,过起**自在的生活;安生束起长发,像七月一样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听课,抚*了自己躁动不安的心。
七月,变成放肆张扬、四处流浪的安生。
安生,变成沉稳乖巧、安静温柔的七月。
她们是想要体验一次对方曾经历的美好,还是真正**了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开始活成对方的样子?
我们无从知晓了。
因为七月不在了。
故事戛然,惨淡收场。不,等等,那一点新生的希望像是黑暗里的星光,燃亮眉梢。尚在襁褓里的小七月,印证了那句经典——“一个故事的结局,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电影版中导演曾国祥阐述其中的选择意识:“七月和安生。其实是一个女人的两面,是我们成长到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的转变。可是,小时候你是安生,长大成熟后变成了七月;或者,小时候你是七月,但到了一定年纪就想做回安生。轨迹不同没关系,都一样精彩。”
人生种种,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而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END]
本文作者:郑喜多多
**快看漫画集团签约作者,高中生,工作请联系QQ号:2475959891(不加陌生人,请事先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