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电脑右下角显示的日期,想起去年临近12月24日的时候正是英语课的期末考,在口语环节,老师给我出的题目是:“圣诞节很快就要来了,你能谈谈对这个节日的看法吗?”
我的答案很流利地脱口而出,是一句十分绝对的话:“从它的起源说来,圣诞节与**人是根本没有关系的。”
也不知是否出于我的过度**,听了这句回答,老师微微睁圆了眼睛,导致我至今都还在怀疑,我当时是不是听错了题目偏了题。
小时候的我绝不会想到,十几年后,我成了一个将这个节日看得十分淡漠的人。三四年级时,圣诞几乎是我一年里最翘首以盼的节日,即使在这一天,学校不会停课放假,也影响不了我对它的热爱。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生于冬季不落雪的南方,而影视剧里的圣诞节,总是浸染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夹杂着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欢声笑语,因而我对圣诞的期盼也就如同对雪花的期盼。**夜那天,同学们会在精心挑选的贺卡上写下自己的寄语,早晨往书包里放入包装精美的礼物,小心翼翼地护送到学校,再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赠送给对方。这个外来的节日,被我们这些对童话深信不疑的孩子们过得比传统节日还要隆重。
我们又是什么时候失去了这股狂热的呢?或许是从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那一刻开始的吧。一个人的长大,大多也是始于那个时刻,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童话里。有许多孩子,对于“世上其实不存在圣诞老人”这一事实难以接受,而幼时的我得知后却没有产生什么强烈的排异反应,只是很淡然地默认了,就像我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逐渐地默认了许多事情一样。
从接受不曾存在的圣诞老人开始,我们继而接受了一件又一件童年时都不曾去想过的事,我们接受了友情的背叛,接受了亲人的离世,接受了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保护,接受了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某一科的高分,接受了注定要与一些人分道扬镳直至永不再见……
原来成长就是一步一步地去接受和承认现实世界抛过来的残酷事实。
长大后我们都不再相信圣诞老人,也与年幼时互赠卡片的那些家伙们失散在了漫长的时间里。而今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大都也不会按捺着兴奋,花上好半天去字斟句酌,在卡片上写自己想对重要的人说的心里话。现在的主流做法,是给联系人列表里的所有人,发上一句不咸不淡的“圣诞快乐”。
人们都说如今的节日气氛大不如从前了,其实越来越淡薄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罢了。
今年以及往后的任何一年圣诞,我应该都会把小时候收到的所有卡片全部拿出来,细细地看纸片上稚嫩的一笔一划,被那些不通顺的造句逗得忍俊不禁,然后庆幸自己把这些“实体回忆”完好地保存着,就像我仍保留着那些旧时的好友,没有让我们之间的情谊被时间腐蚀一样。
本文作者:小哈在哪里
全凭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