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有的文化中,“家”的基础是架构在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上的。但“家”的概念诞生初期却与亲情无关,英文的family来源于拉丁文的familia,而这个词的原始意义主要指所有物(**)。在以群落为生产单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家”的,也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发展出“私有化”文化。“私有化”理念的诞生催生了“家”的诞生,从历史渊源来看,“家”最早**的仅仅是个人及其赖以生活的所有物,与我们所熟知的自然家庭不同,它是作为社会**之一而存在,具有很强的**性质。不过,随着工商业活动的发展,以及基督教的传播,使得这一家庭概念越来越受到动摇,最终,家庭不再是一种**,而演变成了各社会阶级都可以享有的生活方式。
“自然家庭”的概念延续至今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也被认为是结成家庭的唯一途径,但另一新技术的诞生使得“家”这一概念再次面临着变革。这个新技术即是互联网。
不少**年纪的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家庭观念,对于自然家庭构造来说,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单单就此现象来讲,我想,或许更是因为自然家庭的概念正在经历着某种新旧时代的冲击。三十年前的人们,如果拉开了距离,没有了书信往来,也就意味着失去联络,局限的人际网促使人们更加珍视身边天然的关系;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开发运用,任何人之间都是被一条无形的网线牵连着,人际网得到了空前的扩张,可以说,尽管我们可以在形式上“拉黑”某个人,但没有人是真正意义上会与另一个人失去联络的,网络把大家都拴在了一起。
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不仅改变了关系的存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关系的感知方式,进而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一如搜索引擎能够快速帮助人们检索到目标词汇一样,社交*台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建立和维持关系,且不讨论深浅,但它的确鼓励了新的生活聚落的需要。自然家庭中的血缘关系过去是“必须关系”,而今是朝着“仅**非可选择关系”的方向发展。而那些建立在单纯的繁衍需要上的婚姻关系则将更加脆弱——固然没有人会和完全不喜欢的人结合,不过“喜欢”的内容和层次以及可成长空间是否能建立起稳固的联盟,也就是说是否能持续发挥一个家庭的作用,是另一回事。其实自然家庭概念退而居其次的动向并不是新鲜事物了,**情景喜剧《老友记》就**了一种新的家庭概念,虽然里面的人物也有论及爱情和婚姻的桥段,但很显然,他们六人更像是一家,因为他们之间的联系方式真正发挥着家庭的作用。
其中也能看出另一层意义,那就是尽管“家”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人的基本需求是几乎保持不变的。从最原始的以个人和其资产为构成的家庭观,到血浓于水的自然家庭观,再到以志趣爱好发展起来的聚落观,都反映了人们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我们渴望被理解、被珍视,甚至更进一步,期待通过互动找到最好状态的自己。而这些需求定义了家庭的职责,也就定义了“家”的范围。不得不遗憾地说,有时,血缘上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在距离和情感上跟我们却可能很疏远。而网络的发展则向我们提供了构建新的关系的可能,既然我们的原生家庭成员不由我们的喜恶决定,那么至少在**抉择的时候,要遵从自己的心——当然前提是清楚自己的要什么,至少清楚自己不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择去追求什么,选择与谁相伴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爱,这一切的历练,都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让我们更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有的人是幸运的,可以两者兼得。不那么幸运的人还是需要面对如何*衡和调整的问题。因为实体空间的不可分割必定会侵染到精神空间,所以如何在保持**的同时又不至于太过疏离就成了必须思考的问题。其实,离家和爱家并不是对立的,如果人能客观、诚实地面对自己以及家庭成员的现实情况,应该能从健康有益的角度获得答案,协调得当。
之于选择新的家庭——我相信将来,它会更多元化,可能是以婚姻关系、密友关系、情侣关系、合作关系,亲兄弟姐妹或类似《老友记》那样的兄弟姐妹的形式呈现。将“家”的概念固守于一种模式,是落后于时代的——不管你认为这个时代是好还是不好,你都不可能让它退回去,所以我们最坏和最好的打算都应该是面对它。人真正需要的是同伴,而不是某种形式。人们选择亲近怎样的人,愿意被怎样的人接近,**着他/她内心深处对信赖和安全的理解方式。因为同伴,**着尊重、倾慕以及信任,之所以能一见如故,久处不厌,一定是能够*等的分享了清明和混沌。唯有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才真正定义了“家”的意义——不是形式的满足,而是内涵的满足,能够沉溺于彼此的特质中,那,才是亲密。
YuanYuan,**职业者,living my life,个人微信号:ENEN-KYO
本文作者:YUANYUAN
全在文字里。 个人微信号:ENEN-KYO 分享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