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这些就是霍金在科学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这些成果远不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贡献大。虽然霍金在物理学的学术地位不高,因为他所著的两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和《胡桃里的宇宙》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甚广。
物理学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二十一世纪第一年末推出了他第二本以大众为对象的通俗著作--《胡桃里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霍金第一本通俗作品--《时间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出版于一九八八年。出乎很多人(包括霍金自己)意料之外,《时间简史》居然在英美成了长期位居排行榜第一名的畅销书,卖了超过一千万本,遥遥领先其它科普书籍。
这本书其实有些难度,要从头读到尾不是很容易的事。难怪有统计数字说,百分之七十买了《时间简史》的人并没有认真地把书看一遍。但是反过来看,还是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能耐着心欣赏《时间简史》这样比较“硬“的书,足见《时间简史》的魅力不凡。霍金很清楚科普书写作原则:公式要少、故事要流畅。当然流畅的故事也必须是精采的故事。不过这一个要求对于《时间简史》的主题--「宇宙学(cosmology)」--来说,一点也不成问题,因为关于「宇宙」的有趣故事太多了。宇宙是一个既真实又容许无限想象空间的题材,是最受欢迎的科普主题之一。
就像非常卖座的电影一定有续集推出一样,很多人都在期待霍金出版《时间简史ii》。《胡桃里的宇宙》就是霍金给大家的答案。但是霍金并不希望大家把这一本新书看成《时间简史》的续集而已。他在《胡桃里的宇宙》自序中说:「不断有人问我何时会写续集。我则是一律婉拒,因为我不想写一本《时间简史之子》…不过我逐渐体会到,的确有必要写一本风格不同且比较浅显的书。
《时间简史》是采用直线式架构,几乎每一章都和前面各章的内容有关。… 很多人在前几章就卡住了,…本书则不然,它比较像一颗树,第一、二章是主干,其它各章全部是分枝。」也就是说霍金认为读者「在读完两章主干后,先看哪一章都没关系。」这样的安排当然是想要减轻一般读者阅读时的压力,以求销路好一点。不过我惊讶地发现后五章里讲的是相当尖端的东西,和《时间简史》比起来,未必「比较浅显」。例如第七章《美丽膜世界》里所谈的膜世界(brane world)、m理论、全像性(holography)等是这两三年内才出现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概念,只有物理系博士班高年级学生才可能接触这种时髦的题材。很多物理系教授可能都还不知道这些词汇的意涵。也只有霍金艺高胆大才敢把「这些日新又新的发现以及不断浮现的宇宙**」写进书里,因为他「希望和大家分享它们所带来的激动与喜悦。」
这些概念背后的数学相当高深,会吓退大多数想要一探究竟的人,但霍金相信他不必用数学就可以把这些新鲜的概念介绍给大家。不过他仍很谨慎:「我只能说,希望自己做到了。」我赞同霍金想要对大众解说尖端物理研究的企图,也认为他的理想已经近乎实现。对宇宙怀抱好奇的读者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导游了。只要敞开胸怀,用心阅读,应该可以享受领悟的喜悦。霍金为了要避免数学公式,用心设计了许多非常精采的彩色插图,是《胡桃里的宇宙》最引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