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影视作品的时候,总觉得清朝**实在是太辛苦了,全年无休,每天还要上早朝,这些事情让我们觉得其实当**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古代清朝的**一般什么时候上朝?清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满语呢?
古代清朝的**一般都是几点上朝?
许多不了解清廷**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

许多小说中描写,**和大臣,当然也包括宫女、**和侍卫、婢仆等等相关人员,都必须三更就起床,精心梳洗打扮,然后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到朝房静静等候。听到景阳钟鸣,净鞭三响,于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鱼贯进入金銮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这时候**在**和宫女的簇拥下,缓步从后宫慢慢走出,款款地在龙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参拜之后,让**喊一声:“有本启奏,无本卷帘退朝!”于是大小臣工,纷纷把那些无法处置的、争而未决的、杂七杂八的天下大事拿出来请**拿主意,经常一议议到日上三竿,累得**也只能打着哈欠回到后宫。
清代**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臣工们突然**式的考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啊?文武百官就这样天天有事儿没事儿随大溜一起到金銮殿朝见**,就为了三呼**、三跪九叩行这个大礼?还有,**首辅就这样把什么事情都当着所有**直接向**提出来,一点儿也不保密?随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如果当***这样辛苦,谁还愿意当**呀?他傻呀?还不如当一个只拿俸禄啥事儿不管的王爷舒服呢!如果当京官的不论有事儿没事儿天天都要半夜里起来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来,他白天还有时间、有精力办公么?他晚上还有睡觉的时间么?随便想想,也还是不合理。
其实,这都是文艺家的误导。写小说的作家,电视剧的编导,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要商量,总是把**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其实,**办公,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金銮殿”,指的是**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它不是**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和举行大典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顺治当**的时候才六岁,顺治**八月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九月进**。由于当时紫禁城内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了,**大典,就是在太和门举行的。在他亲政之前,国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为处理。办公听政,一般都在武英殿。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了,十三岁的顺治开始亲政,修复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也大多在那里处理。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站班议事的**,而是由内阁向**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清朝**上朝时说满语还是汉语?
在我们通常概念中的那种“上朝”,也是清代所谓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礼节。由于现代人受到电视剧的不良影响,往往觉得每日**的上朝都是这种,各种品阶的大臣都要出席、每个人都要求穿着礼服(朝服)排排站,再来个**喊一嗓子“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而事实上这类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现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只在不得不正式操办一下的情况下,才会举行。这个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会级别的礼服(朝服等一大套)实在是太不好穿了…………**也是人啊!

所以尽管理论上来讲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应当举行常朝,但实际上这个完全是礼仪性质的,**们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义上举行常朝,有时候甚至一年的都不举行一次。根据穿戴档记载,乾隆十七年穿礼服有十六次——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礼服也在祭祀、大节日的情况下穿着(多数都是在这类情况下穿着)——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么如果不举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么交流感情办办公事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召见”,这个召见,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档案中也记载“叫起”,听起来还是挺形象的。这种见面方式不会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引见**,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所以穿的轻便多了,**也不需要面对那么多人奏事。

明确了上朝的概念以后,我想大家该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时**其实不需要面对很多人,所以尽管楼上某位同学认为这是**“最愚蠢的行为”,但的确,**是看人说话的。需要说满语的时候就用满语,面对不会满语的大臣就用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