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文化研究进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的局限,对****传统剪纸研究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个案研究、理论研究还是田野研究都相当薄弱。从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出现对****剪纸研究的著作,如胡容、周卫主编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1996)、**搜集整理的《苗族民间剪纸》(2003)、田茂军的《锉刀下的风景》(2002)等,其中田茂军的《锉刀下的风景——湘西苗族剪纸的文化探寻》一书,首次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湘西苗族剪纸的文化内涵,它是基于作者十年的田野**来写的一本专著,收录整理了对五位锉花能手及其家属的访谈材料,非常珍贵。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动及其**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民间剪纸的研究更加注重田野资料和传承人的研究,如乔晓光主编的《**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与艺术》(2004)、《关注母亲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2004)、《活态文化》(2004)其中涉及部分****传统剪纸内容;王纪、王纯信著《萨满剪纸考释》则提供了丰富的东北****萨满剪纸的田野图像资料和解释;陈竞的《**民俗剪纸史》(2007)中分析了苗族、彝族等部分****的剪纸;陈竟主编、魏力群和陈有昇副主编的《**民间剪纸研究》(2008)中除了与汉族剪纸相关论文外,还收录了蒙古族、苗族、水族、土家族等多个****剪纸的研究论文。
在整个剪纸研究领域内,关于******剪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其中以苗族、**的剪纸研究较为领先,其他****剪纸很少涉及,且总体上缺乏基础性的田野**与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信仰方面的深入研究。
自 2005 年起,**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坚持田野**的学科实践,采用针对具体村社的活态文化研究方法,抢救和发掘******剪纸,并将****剪纸还原到其存活所依附的具体的文化空间和民族语境下,研究其生存现状以及传承规律。非遗中心历届研究生多选择以****剪纸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如王纪:《鄂伦春族剪纸传统及其传承现状研究——以***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村、呼玛县白银纳村为**个案》。林雅秀:《傣族村社赕佛仪式中的“董”——勒马大寨和橄榄坝曼春满的**研究》。谭芳:《图像与讲述•彝寨中的剪花——云南楚雄姚安县西山彝族村寨服饰剪花传统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畲族剪纸进行研究的论著凤毛麟角,至今未见一本真正意义上属于研究畲族剪纸的著作。据初步统计,一般在畲族剪纸介绍类、地方史志类、民间工艺类、地方美术大全类等书籍中会有非常简单的甚至是一笔带过的关于畲族剪纸的记述,如:《霞浦畲族志》(1993)。
本站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由用户上传分享,如若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文章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本站立场。